《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如何攀上语言的肩膀

   期次:第1244期   作者:学生记者 夏心怡   查看:32   

  又是一年好时节,校园生活步入正轨的同时,各种校外培训的宣传也接踵而至,让人蠢蠢欲动的自然不少,学习小语种实为一例。
  于是,我们开始向随时在线的课程顾问咨询,问题无非是———“学小语种对就业升学有什么好处?”“我是某某专业的,学哪种语言最实用?”“德语或法语,哪种有利于我留学?”课程顾问也是深知大学生的痛点,于是结合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他们这样解答———“如今大学生数量太多,学习某语言会使你多了一种脱颖而出的手段,我有学生就是因为这个二外优势进入某大公司……”于是,报名者趋之若鹜。
  然而,这其实是一种不乏怪诞的现象。
  自然,我们多学习一些是没有错的,带有强烈的实用目的也无可厚非,但带着这样存活周期极短、驱动力又明显不足的目的,来学习语言———一门学习周期极长而又枯燥孤独的艺术,最终都不免放弃。而如果学习二外的短短时间内,又生疏了英语(这是一门始终重要的外语),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可说是被语言学习的艰涩“踩在脚下”。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不得不说,我们学习小语种,动机容易偏颇,有时滞性,相当于给自己的未来套上了枷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学外语?2014年《费加罗报》在欧洲的统计结果是这样的———为了出国游更好地交流占28%,对该语言本身的兴趣占22%,为了思维训练跟进占16%,为了强化自身的语言知识占10%,最后,为了工作职业的进步的仅占8%。近年来,中国学习二外的同学们也在不断增加,而相同的调查置于中国,恐怕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有人会说,各国国情不同,但我们总归是要向物质精神文明双发达的层次去发展的。况且,社会对外语的需求时刻变化,当初看好的语言因其时滞性,在许多学习者心中开始“贬值”,而语言本身是不该存在价值的概念的。因此,我们选择外语的思路,或许也可以稍微看轻一点外部社会对某语种的需求,而更加注重内心本我的偏好。
  学习语言绝不该是被压迫着的、被动承受的,而是在学习中一步步攀上这个巨人的肩膀。当你学习二外的动机或目的,脱离了人云亦云随大流,脱离了自欺欺人地选择一门“有用”的语言,便可以站在语言的肩膀上,看到更多东西,那是另一种文化的璀璨与精妙,是社会利益需求远远不及的星辰大海。或者,即使我们看更小的方面,接触一门语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对风土人情的了解,能够与一些完全不同的人交流,有意无意地看看那个国家的新闻、八卦,希望我国与这个国家一直友好……这些不是更显宝贵吗?出于兴趣学习第二外语,那么所得便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且不说你窥得其背后的精彩文化,更收获了一个沉得住气的自己。这才是学习语言的苦中作乐的必要的驱动力。
  当然,在社会大价值观的熏陶下,有同学只是需要一点点的实用价值去推自己一把,但切记,不要忘记为何出发,不要让语言学习真的成为了“围城”。如此,面对绝不简单的语言学习,我们才能免于被动承受,而攀上语言巨人的肩膀,享受一派大好风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201次访问,全刊已有756569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