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校师生热议2020年全国两会

摘要:  本报讯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校干部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的召开,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手机客户端等渠道,收听收看“两会”盛况,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校党委书记 郑永安:2020年是决胜之年,也是承启之年,更是大考之年,同时叠加全球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低迷的双重影响,今年的全国两会意义更加非同寻常。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2019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系统展示了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大战略成果,总体部署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发展成果振奋全民信心,改革目标激励事业前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40年来篇幅最短的一次,不到1万字,却直抵人心、直触心灵,让人充满感动和温暖,也充满希望和期待。在字里行间,我们深切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责任和坚守,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信心和能力。  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一所国家举办的社会主义大学,南航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把学校事业发展放到“两个大局”中去思考,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到“两个百年”中去谋划,把干部担当作为放到 “两个维护”中去检验,切实筑牢“为党育新人、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全体南航人将继续坚持以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心,走强化特色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创新驱动之路、深度开放之路、文化引领之路,持续加大对制约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突出问题的靶向治理力度,全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确保完成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南航新的更大的贡献。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聂宏:全国两会的顺利召开,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决心,释放了全面复工复产复学的强烈信号,极大鼓舞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多来国家发展成就进行了回顾,对现阶段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做好“六稳”、落实“六保”进行了部署。报告中提到的疫情防控、稳就业、“过紧日子”、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编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等内容与高校息息相关,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两会”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学校建设发展事业,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和“双一流”有序推进;二是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多措并举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为学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三是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将钱花在事关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刀刃”上;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人事、人才培养、科研、校院二级管理等领域改革,通过“放水养鱼”激发基层活力,不断增强学校发展新动能。  “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治理,强化落实,精诚团结,负重奋进,跑好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 “当前一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 施大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近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强国,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等系列措施,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推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加快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持续稳固拓展国家重点领域就业市场,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的精准度,肩负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为推动国家教育质量提升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学院教授 王立峰: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鼓舞士气。报告提到了“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基础研究决定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重要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攻克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都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作为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基础研究、着眼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同时,也要积极投身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十九大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徐川: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两会”也让我们内心有不一样的感受。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谈到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通篇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报告传递出全国上下克服疫情风险挑战的强大斗志,展现了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坚定的信心和底气源于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重要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色鲜明、富有效率,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坚定制度自信,不断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能克服一切风险挑战,开创新的更大胜利!        南京市人大代表、科研院常务副院长 孙永荣:科技创新是我们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会议热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国家将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深化科技改革的优化布局,作为一所因服务国家战略而生并获得快速发展的高校,南航将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为引领,把握国家科技发展大势,抢抓科技创新发展机遇,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迈出新步伐,为学校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周德群: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的成绩回顾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对2020年形势分析精准、问题把脉到位;对2020年工作部署精准有力、切实可行,也更加务实,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特别是提出的稳就业、保民生等各项政策举措,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后疫情时代在具体政策上的新举措、新思路,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上的新作为,让我们更加充满自信。作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对报告提出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措施也深有感触,这些创新举措的实行,对激发科研创新的效率与活力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国模范教师、机电学院教授 朱如鹏: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挑战,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未来发展思路鲜明,重点突出。当总理说到“我们有雄厚经济实力,亿万人民勤劳智慧,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能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战略机遇,当前难关一定能过,中国发展必将充满希望”时,会场响起了第一次掌声,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来之不易,坚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报告强调“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无党派人士、发展规划处处长 金科: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情况下的重要报告,提出了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为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努力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全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深化学科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水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发展,推进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坚持航空、航天、民航特色发展,加强军工能力条件保障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提升。教务处处长 孔垂谦:非常时期的“两会”,国人期待、世界瞩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增强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育英才”的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一流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建设具有南航风格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保卫处处长 李文雷:作为高校保卫工作的一员,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根据学校部署要求,聚安全发展之智,谋科学治理之道,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压实安全管理责任,强化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效能;务实创新,攻坚克难,优化安全保卫运行机制,提升安全保卫信息化水平,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        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跃: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疫情常态化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肯定成绩的同时,全面深刻分析了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传递出了国家稳就业、保民生的坚定决心。聆听了报告,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报告中特别强调了高校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充分依托南航的“三航”特色和学科优势,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精准指导,为确保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高层次就业保驾护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 袁伟伟:在疫情影响下,“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智能制造”“全面推进互联网+”。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及人工智能专业的一线教师,我将以行业智能应用(尤其是国防特色智能应用)为导向,培养“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急需的专业型人才,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行业的赋能改造,打造“互联网+”及智能制造的发展新模式。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历史时期,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的交叉融合,为疫情的精准防控、疾病的精准治疗等探索切实可行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航空学院团委书记 韩楚:政府工作报告“就业”一词出现39次,特别强调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问题是学生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高校一线的学生工作者,当下务必需要助力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为应届毕业生构建“网格化”帮扶机制,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服务国家相结合,主动选择赴国防军工单位就业。        能源与动力学院2018级博士生 杨悦: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对疫情、社会、国家、未来都有了新的感悟,提振了信心。作为一名航空发动机专业的博士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绷紧弦、加把劲,在创新中求突破,用科技进步来支撑发展、驱动发展。        江苏省优秀团员、民航学院2016级本科生 丁文浩:“两会”是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形势下召开的,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接地气、振民心,多次提到了“稳就业”“保民生”的字眼,向我们传递了信心。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承载着万众期待,肩负着重大使命,我们要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将火热青春奉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19位学者入选Elsevier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摘要:  本报讯 5月7日,爱思唯尔(Elsevier)正式发布“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本次国内共有来自242个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2163位学者入选。我校共有19位学者上榜,入选学者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26位,位列工信部所属高校第3位。名单如下: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申来法;航空学院-材料力学-高存法;自动化学院-电气和电子工程-阮新波;机电学院-工业和制造工程-丁文锋/曲宁松;能源与动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航天学院-航天工程-张靖周/臧朝平/李爽;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张校刚;能源与动力学院/航空学院/航空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宣益民/郭万林/邹鸿生/薛松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陈松灿/张道强/谭晓阳;自动化学院-控制和系统工程-姜斌;理学院-赵洪涌-数学;航空学院-土和结构工程-范华林。  Scopus是爱思唯尔公司推出的全球领先的同行评议摘要引文数据库,收录了全球5000多家出版商的超过24000种期刊(其中,中国大陆期刊超过730本)、980多万篇学术会议论文、22万本书以及全球5大专利机构4400万条专利信息。覆盖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医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学科。

校长聂宏赴天目湖校区调研校区二期建设工作

摘要:        本报讯 5月19日,校长聂宏赴天目湖校区调研校区二期建设工作,副校长宋迎东陪同调研。  聂宏一行实地查看了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情况,并认真听取了行政楼、体育馆、学院楼群、工程训练中心楼(二期)等建设工程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初步设计方案。  聂宏对校区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建设天目湖校区是南航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南航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校区一期建设充分体现了 “溧阳效率”和“南航速度”,也为二期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校区全体同志要以“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为宗旨,与地方政府紧密协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校区二期建设,共同把天目湖校区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  天目湖校区党工委、管委会/规划与建设办公室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我校正式入选2020年 “江苏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省级“英才计划”)试点高校

摘要:  本报讯 近日,2020年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省级“英才计划”)座谈会在南京举行,省级管理办公室首次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培养计划。此次,我校李晋斌、沈理达、孙涵、郑祥明4位老师受聘为导师,标志着我校正式入选2020年“省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省级 “英才计划”)试点高校。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2013年开始共同组织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  “英才计划”旨在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走进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使中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进而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并以此促进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着力在科学治理中夯实基础,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  编者按:3月6日,学校召开2020年新学期干部教师大会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会议围绕“治理能力提升”这一关键词,部署了学校2020年的重点重要工作任务,明确了牵头校领导和负责部门,为全年的改革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提升治理能力、破解发展难题,需要全校上下一盘棋。为进一步推动全校师生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发力、工作再抓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的决策部署上来,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现策划“聚焦·2020重点工作”系列报道,邀请学校相关机关部处负责人,通过书面采访稿,以问答的形式,深度解读2020年学校重点重要工作。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全国“双一流”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提出“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将育人为本,质量为上,着力培养一流人才放在今后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对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者:今年是贯彻落实校第十六次党代会第一步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在学校确定的重要工作中,有两项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研究生院准备如何开展相关工作?  徐正扬:2020年是 “十三五”规划建设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布局之年,还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考”之年和贯彻落实校第十六次党代会第一步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人才强校始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提升生源质量是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扎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重点行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卓越的未来领军人才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将首先面向博士研究生群体,选拔思想品德优秀、学术潜力突出、具有奋斗精神的博士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跨学科、跨行业导师团队联合指导”“跨学科创新基金项目”“素质能力提升课程”“国际视野提升项目”与“行业实训项目”等环节,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培养,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重点行业输送未来领军人才。我们将扎实推进首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并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二、持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2019年,通过试行创新英才培养计划,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校推免生人数增长了12.2%。今年,我们将继续完善该计划,出台有针对性的培养举措,进一步贯通本硕博课程,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我校。同时,优化生源激励机制,持续实施优质生源配套奖励办法,鼓励学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激发学院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资源导向作用,优化“突出质量,服务需求”的招生资源分配办法,服务学校发展目标,提升资源配置效益。        记者:除了列入学校的两项重要工作,研究生院还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徐正扬:前期在校领导的部署和指导下,我们针对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线课程总体上运行稳定,远程答辩顺利进行,已有95%的毕业研究生完成了答辩工作。针对今后工作,我们也进行了深入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研究生教学培养体系。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内涵建设,强化研究生课程中的学科前沿引导、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同时重点针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梳理,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和在线课程建设,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二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构建包括研究生培养与学位监控、预警、评价的全过程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研究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建立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性分流机制,畅通分流渠道。三是打造高质量科研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今年,将重点打造博士生科研学术周,结合“天宫杯”创新竞赛、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等品牌活动,形成学术氛围浓厚的研究生科研学术季,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学术素养,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四是开展学位点增列和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布局、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做好博士、硕士学位点增列的准备工作,做好研究生教学成果的梳理和培育工作,力争在学位点增列和教学成果申报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五是加强育人平台建设,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以“五好”导学团队建设等为着力点,加强对团队的培养与支持力度,强化导师立德树人主体作用,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持续打造研究生思政系列教育品牌,推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完善“三全育人”机制。        记者:学校已将今年确定为“治理能力提升年”,研究生院如何认识和提升“治理能力”?        徐正扬:结合研究生教育工作,围绕落实“治理能力提升年”的总要求,我们加强了“治”的内涵认识并重点在5个方面落实和提升:一是建“制”以规范。认真梳理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制度,按照“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构建适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制度体系。二是集“智”以谋事。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聪明才智,在与教师、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措施出台前,积极调研听取建议;在政策、措施的实施中,搜集整理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工作积累师生智慧。三是汇“志”以齐心。打造齐心协力的研究生教育服务团队。通过开展学习、研讨,不断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落实,建设有分工、善合作的团队,形成研究生管理服务合力。四是增“执”以成事。提高执行能力是提高治理能力的最基础的保障,通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提高政策的解读能力,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提升研究生院服务水平。五是提“质”以增效。注重工作细节和过程管理,提高各项工作成效,保障研究生培养、学位论文等质量,在保质提质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020年,我们将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围绕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完善内部协同机制,增强针对制度的执行力、切实提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治理能力提升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动能,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加速创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做出贡献!

我校召开2020年第一次院长联席会

摘要:        本报讯 5月15日,我校在将军路校区召开2020年第一次院长联席会,研讨和部署学校年度重点工作。  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杭育新指出,各单位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厉行节约、艰苦奋斗,把钱花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学校发展的“刀刃”上。针对后期工作,聂宏从立场、观点、方法3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立场问题。各学院院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把上级的决策部署在学院落地生根、转化为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要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二是观点问题。高校要有“正气”,切实承担起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要有“大气”,不拘于一时一地,以大格局、大胸怀去进行工作的谋划、协调和落实;要有“豪气”,以敢闯敢试的冲劲破解难题,实现学校、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三是方法问题。作为院长,既要着眼长远、深谋远虑,又要抓住重点、精耕细作。对于学科评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必须要亲自抓,真正做到落实落细落小,确保方向不偏、焦点不散。会上,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晖、校长助理吴启晖和刘宇雷、金科、张丕宏就疫情防控、第五轮学科评估、财务预算、学院绩效考核、文化建设、师德师风等工作进行了介绍。

我校召开招生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摘要:          本报讯5月14日下午,我校招生委员会在明故宫校区召开第一次会议。  会上,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宋凯分析了当前招生工作面临的形势环境,回顾了近年本科招生工作的做法、成果和困难,并对2020年工作规划做了汇报。研工部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启钱从研究生招生基本情况、2020年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进展、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思考3个方面,汇报了研究生招生工作。招生委员会主任、校长聂宏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要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和设计,紧紧抓住“安全、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工作研究,破解工作难题,确保招生工作平稳有序和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招委会各位副主任、各成员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招生工作水平进行了研讨。

我校召开岗位聘任工作推进会

摘要:        本报讯5月21日上午,我校召开岗位聘任工作推进会。  会上,人事处处长、高级人才办主任崔海涛介绍了此轮聘岗工作的前期准备情况,随后,崔海涛还介绍了学校编制的聘岗申报表,说明了其中师德师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新增或加强考察的栏目。副校长姜斌在总结中强调,一是推进本轮聘岗工作要坚决贯彻级岗分离、突出业绩的指导思想;二是突出学科引领作用,各学院制订聘岗方案要与学科发展匹配,要在职责中明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国际化等要求;三是结合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做实聘期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四是各单位聘岗方案要充分进行民主沟通、必须经过教代会和党政联席会审议,对于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要宣贯到位,以岗位评聘为契机,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性用人机制,助力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

我校召开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

摘要:          本报讯 5月14日,我校召开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  教务处副处长梁文萍从2020版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升级改造、通识核心课程(经典阅读类)建设思路和设想等方面做了汇报,听取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建议。交流研讨环节,各位专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施大宁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要求,通识教育改革要紧密围绕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这个目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不断优化迭代,打造具有南航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严把课程质量关,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动态优化。

我校召开疫情防控信息化工作汇报暨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摘要:        本报讯 5月8日下午,我校疫情防控信息化工作汇报暨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在明故宫校区综合楼720会议室召开。  会上,信息化处副处长刘勇就我校疫情防控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信息化处处长袁家斌从信息化发展历程、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工作思路、工作进度及安排、重点关注事项5个方面汇报了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方案。会议交流环节,与会同志就加强信息化认识、业务流程信息化再造、智慧校园建设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陶勇指出,信息化助力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通过开发现有智慧平台功能,发挥信息化作用,让疫情防控更科学。对于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黄志球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信息化建设分为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3个层面;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刻不容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5869次访问,全刊已有756563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