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寄语工信青年

摘要:  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青年朋友们:  五月春意盎然,青年风华正茂!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向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青年朋友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历史启示我们,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广大青年大力弘扬五四精神,围绕中心、立足本职,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不断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系统广大青年切实发挥生力军作用,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知重负重、敢战敢胜,在重点医疗物资保障和推动工业通信业复工复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工信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觉悟和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用行动证明了新时代的工信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复工复产加快推进。我们一起扛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接下来工业通信业会持续稳步恢复。面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艰巨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制造业复工复产达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工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坚决助力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战。  全系统青年要继续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进取精神,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要主动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事业的“大我”,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真正把自己锻造成为烈火真金;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践行“两个维护”,走好“第一方阵”,为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和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行稳致远贡献更大力量,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名城联手名校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常州溧阳市共建天目湖校区工作纪实

摘要:   编者按: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各地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五一”出行返城的溧阳百姓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目湖校区再次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场景,复学准备工作有条不紊,设备如期进场,二期建设项目有序开工。校地双方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学两手抓,以实际行动续写着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佳话。        在长三角版图的几何中心,矗立着一座山水嘉菁、人文润丽的城市———溧阳。  一直以来,“拥有一所大学始终是溧阳人民期盼并为之奋斗的梦想”。随着新时代的钟声敲响,溧阳百年大学梦如愿照进了现实。  2017年5月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常州溧阳市签约共建南航天目湖校区;2018年4月9日,新校区奠基;2019年9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迎来首届近2000名各地学子。2020年5月,二期建设项目多个单体建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序复工复产。  三年之间,一座城、一所大学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在贯彻国家重大战略与落实“强富美高”新江苏要求的历史进程中,踏着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建设和南航“双一流”建设的新时代节拍,携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顶天立地”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无论对于地方,还是对于高校来说,建设一个新的校区都是决策议题中的一件大事、好事,同时也是一件难事。想要把大事办实、好事办好、难事办成,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和校地合作的交汇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战略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引领地方和高校事业不断朝着更高质量发展。特别是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并为江苏擘画了“强富美高”的宏伟蓝图,也为江苏各地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的溧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落实“强富美高”新要求之间,不断谋划着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落脚点。2017年以来,溧阳把握沪苏浙皖四省(市)协同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建设和省委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重要机遇,确立了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着力打造“环境更优美、产业更美丽、生活更美好”的新溧阳。  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南航,也始终在思考如何“走出南航的围墙思考发展,跨出南京城谋划南航未来”。2017年,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走深度开放之路,加快汇聚发展资源”,此后2018年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航,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特色引领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进程。知者善谋,正当其时。2016年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民航局分别出台《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将通用航空业确定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打出一记“组合拳”,也为校地合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搭建了一座“新航标”。        此前,溧阳于2015年获批建设通用航空机场可谓谋事在先,恰逢其时。常州市副市长、时任溧阳市委书记蒋锋表示,溧阳地处长三角苏南城市群之间,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建立通用航空机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航空更是南航与生俱来的特色“基因”。这些因素成为日后双方基于通航教育进而开展广泛合作的有利条件。2017年5月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常州溧阳市签约,共建南航天目湖校区。        实际上,经济发展和教育勃兴,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家门口上大学”始终是溧阳老百姓的“心心念”。为了办好这所溧阳人民“家门口”的大学,“我们将尽全力为师生员工创造最好的条件,让所有的老师都乐意来溧阳,愿意留在溧阳,让溧阳真正成为老师们永远的家。”蒋锋在签约仪式上言辞恳切。        一座城市、一所大学,正在从不同的起点出发走向共同的交汇点。国家战略部署、省市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牵引、南航办学特色、溧阳人民期待的多重因素,共同赋予了建设南航天目湖校区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可喜的是,溧阳人和南航人果断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并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赞叹的“溧阳效率”和“南航速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催生合作“加速度”        在溧阳人民看来,2018年4月9日既是南航天目湖校区正式奠基之时,也是拉开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序幕之日。天目湖校区成为溧阳当年名副其实的“旗舰项目”。无独有偶,在新校区奠基仪式上,校党委书记郑永安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与溧阳合作共建天目湖校区,是南航‘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是南航的‘一号工程’。”两家表述,异曲同工,足见校地双方对于天目湖校区寄予厚望,而彼此的联合行动则是最有力的回应和佐证。2018年4月9日,学校领导、常州和溧阳的主要领导共同为南航天目湖校区奠基培土。“从2016年12月15日溧阳方面首次来访开始,到2017年5月8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再到6月1日确定新校区最终选址,双方密集磋商达20余次,校地双方多次召开常委会、办公会、专题会,往来函电、考察达到每月数次甚至每天数次。”在回顾校地共建天目湖校区的决策过程时,校长聂宏再次对溧阳市委市政府的真诚和效率表示敬意。“特别是从磋商到落地的整个过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陈肇雄副部长等上级领导多次听取学校党委工作汇报,溧阳市蒋锋书记、徐华勤市长经常亲临现场办公。各级领导从不同层面对校地双方合作给予了持续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郑永安说。        决策层干事创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延续至今,也深深地感染着“旗舰项目”和“一号工程”的建设者们。作为整个建设过程的亲历者,天目湖校区管委会主任江波说:“新校区建设期间,大家真正做到了无障碍沟通。徐华勤市长和市政部门、施工单位的同事经常在工地现场就地商量解决各种施工问题,碰上下雨天就挽着裤腿察看细节,检查质量。学校和地方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在这种精诚合作的氛围下,从天目湖校区奠基到一期建设项目交付,在仅仅400多天的时间里,溧阳人和南航人联手“写”下了一连串令人称奇的数字:建筑面积157344.33㎡、地下面积8404.84㎡、绿化面积约为9.5万㎡、15栋单体建筑、全国第1个基于10GPON光网络的高速泛在智慧型校园网络基础架构……        江波说:“这段日子里,大家始终绷着弦,不敢有一刻的懈怠,溧阳建设者们的确是无愧于溧阳‘建筑之乡’这块金字招牌。”        而在南航办学初期,“我们南航人也曾创造了仅用1年时间就建成新中国第一所航空高校、仅用26年就建成全国重点大学的‘南航速度’,更为共和国航空事业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天目湖校区党工委书记张新明告诉记者。        如今,这种“不敢懈怠”不仅续写了“溧阳效率”和“南航速度”,更绘就了一幅“三十年不落后”的精品佳作,成为溧阳人民和南航师生向新中国70华诞的美好献礼。        “名城哺育名校,名校滋养名城。我们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生繁荣,把合作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聂宏在签约仪式上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目湖校区建设不仅是校地各自发展中的创新和突破,也将助力双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再出发”。2019年9月5日,校地领导共同按下天目湖校区启动的手印。        80万溧阳人民和近2000名学子无疑是“首位”直接受益人。他们不仅拥有了一座“智慧型、生态化、书院式”的现代化大学,还共同培育着一处润物无声的思想园地,南航师生也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已经在溧阳老百姓的身边徐徐铺展开来。        “新校区启用前后,实地看看工程进展情况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乐此不疲的事儿。每逢节假日休息和校园开放日的空档,大伙去天目湖景区游玩的少了,从城里城外赶到校区‘游园’的多了,去吃天目湖鱼头的少了,到南航食堂品尝师生餐的多了。”谈起自己的所见所闻,张新明颇有感触:“学校在当地招录了200多位工作人员,大家觉得南航建在家门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这里工作不是谋生,而是在参与建设一所自己的大学。”现在,当地交通部门已经开通了高铁站、市中心到新校区的公交专线,架设4个以南航命名的公交站台,市内主要路口设置指示牌,高速匝道标出了前往天目湖校区的方向,也开启了校地深化成果孕育的“快车道”。郑永安告诉记者,天目湖校区建成投入使用,为南航未来二三十年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新校区建设也将与“两部一省”共建南航相结合,与校地落实合作协议相结合,与南航“一校两地四区”布局相结合,实现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三个结合”在充分彰显南航办学基础和自身特色的同时,也为校地未来合作拓展着新的想象空间。三年以来,南航特色与地方需求相得益彰,在服务溧阳通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发力。继2017年5月南航将荣获中国制造奖的“鸿雁”系列固定翼无人机项目落户溧阳别桥镇之后,学校在2018年10月与江苏东翼通用航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实现“联姻”,并于2019年7月重返别桥无人机小镇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共建南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溧阳分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9月,南航飞行学院整体入驻天目湖校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天”之骄子如期走进新课堂。校地合作的“硬核”成果已经并将继续在溧阳这片沃土上勃勃涌现出来。        可以想见的是,通航教育和产业发展将在南航天目湖校区建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政产学研合作的“宏大叙事”中,与其说新校区为校地发展提供了一处“空间”,不如说新校区为大学的“一流”梦想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架起了一个“支点”。新校区的未来展现在当下的蓝图里,更把握在溧阳人民和南航师生的实干中。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正如郑永安所说:“面对溧阳人民的诚挚与热忱,基于大学的使命与南航的发展目标,我们有责任与常州溧阳密切合作,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为溧阳人民和南航师生造福,为‘强富美高’新江苏、新常州、新溧阳发展助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校获批4个“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

摘要:  本报讯 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第四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获批通知,我校航空学院、机电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牵头申报的4个外国专家工作室成功获批,获批数量名列江苏省第二。  航空学院与韩国科学技术院共建的外国专家工作室主要合作设计新型智能减振系统,在不改变原发动机结构、不增加辅助设备的基础上实现基于智能材料的减振降噪,可促进我校航空智能结构的研究水平,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此外,依托工作室,通过合作科学研究,也可进一步提升我校创新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水平。  机电学院与德国基尔大学就仿生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共建外国专家工作室。2004年以来,我校与基尔大学合作建立了运动反力测试系统和神经生理实验室,共同研制多维力传感器,制成了三维运动反力和行为实验测试系统,该系统在2011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同时还获得波兰政府奖。此外,机电学院还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外国专家工作室,主要围绕智能监测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机电学院引进了爱丁堡大学在智能检测领域的前沿算法,完成了手势识别检测,可应用于无人机控制手环开发。  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共建的外国专家工作室主要围绕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人才国际流动等领域开展研究。纽芬兰纪念大学与我校联合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与我校长期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  外国专家工作室的成立是创新外国专家工作机制、推动外国专家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外国专家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提供保障,有利于充分发挥外国专家在我校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为我校“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

强化学科导向,优化师资配置,激发基层活力———专访人事处处长、高级人才办主任崔海涛

摘要:  编者按:3月6日,学校召开2020年新学期干部教师大会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会议围绕“治理能力提升”这一关键词,部署了学校2020年的重点重要工作任务,明确了牵头校领导和负责部门,为全年的改革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提升治理能力、破解发展难题,需要全校上下一盘棋。为进一步推动全校师生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发力、工作再抓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的决策部署上来,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现策划“聚焦·2020重点工作”系列报道,邀请学校相关机关部处负责人,通过书面采访稿,以问答的形式,深度解读2020年学校重点重要工作。记者:2020年学校面临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学校在年初的教师干部大会上也再次强调本轮岗位聘任强化“级岗分离”,请问人事处在“级岗分离”方面有哪些考虑?  崔海涛:2020年的岗位聘任工作,可以说举校瞩目。应该说,经过过去连续两个聘期的岗位聘任工作,广大教职工,尤其是专任教师队伍,对“级岗分离”已经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简单地说,“级岗分离”就是职级看历史、岗位看贡献。2019年,学校首次完成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晋升工作和职员制的套定工作,为进一步推进“级岗分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今年“级岗分离”工作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一是“职级”方面,继续做好“职级”评定与晋升工作,包括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晋升、职员制管理中的职级套定和晋升等相关工作。二是“岗位”方面,做好2020-2022年岗位聘任工作,这也是学校年度的重点工作之一。  记者:学校目前在“级岗分离”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职级”工作相对明确,能否请您就岗位聘任方面的具体举措谈谈如何考虑与实施?  崔海涛: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任务艰巨。在以前的岗位聘任中往往都是根据教学科研人员的个人申报情况,并结合岗位规模进行评审和聘任,缺少指导性的建议,与学科发展的具体方向关系不明确。本轮将根据“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和具体学科的特点,以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为牵引,建立以学科为导向的岗位聘任方案。  一是依据学科特点确定岗位数量。人事处与发展规划处一起,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需求,做好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定岗定编工作,按照高峰和A类学科、高原学科、固本强基学科等学科类别确定学校本轮岗位聘任中的二级岗位数量。        从“211工程”建设以来,我们狠狠地补了历史欠账,学校的办学规模、资产价值翻了几番、甚至几十倍,已具备向一流大学进军的资源基础。和世界一流大学,包括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的硬件条件差距正逐步缩小,局部甚至领先,而最大的差距,则是包括大学治理在内的软实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面临的最主要的发展矛盾,已从竞争力提升与资源窘迫的矛盾,向竞争力提升与内部治理效能较为落后的矛盾转化。如果不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以办学目标为牵引、相匹配的改革,我们则无法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甚至业已形成的资源优势也会因为治理效能的低下而削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起点上,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好学校内部治理效能的问题,以更加扎实的底部承重,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稳致远。        提升治理能力,聚焦于哪些着力点?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纵向层面要推进“院为实体”改革,加快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人财事相配套”授权,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横向层面要推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共治,切实发挥学术组织对于学校重大学术性事务的决策、审议、评价、咨询权。要加快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要构建巩固强化特色学科、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完善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加快构建鼓励教师在不同轨道上追求卓越的分类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引导教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类培养、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快南航文化建设,更好构筑南航精神、南航价值、南航力量等等。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制度上。要构建前瞻性、协同性、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制度的“废改立”,要把中央和上级的最新精神“加进来”,把学校办学目标“树起来”,把师生的要求和愿望“融进来”,使“一个中心,五路并举”战略布局和“育人为本,学术兴校,特色发展”办学理念得以在制度层面具体展开。        提升治理能力,我们该如何做?“人”是决定治理效能最核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上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每一位干部、每一位管理者,都要自觉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加快治理理念的转变。学校的治理改革,除了改体制、改机制,改制度,还必须改思想、改观念,解决思想破题的问题,干部和教师要增强改革认同、积极改革作为,切忌“只摸石头不过河”“推一推、动一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对改革的自觉意识越强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就越顺利,学校整体治理效能的提升就越快。其次要加强学习调研,推动工作创新。推进治理现代化,考验着大学管理者的勇气、担当和智慧。在学校改革问题上,除了存在“心存畏惧不敢改”“心存私利不愿改”心态以外,还有一种是“心中茫然不会改”。解决“本领恐慌”问题的法宝,就是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通过学习推动工作创新,要按照苗圩部长要求的那样:“养成坚持学习、深入调研的好习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把调查研究当作基本功,把调查研究贯穿做出决策、推动工作、解决难题的全过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政策质量,避免政策失误。”各级干部要践行好这样的要求,努力成为敢为、善治,能够担当现代大学治校重任的管理者。        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是南航发展的内生力量和持久要素,把2020年确定为“治理能力提升年”,并不意味着仅仅是2020年我们需要提升学校的治理效能,治理能力的提升将贯穿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全过程,2020年是南航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再出发的新起点。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共建、共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将治理能力提升不断转化为学校发展新动能,加速创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以治理新效能,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稳致远

摘要:  2018年,是贯彻落实校第十六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工作元年,“落实年”成为年度关键词;2019年,全校上下围绕发展目标任务,继续奋战“再落实年”;2020年,学校党委将“治理能力提升年”作为学校工作的主题,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举措,也是南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内涵与路径保障。郑永安书记在干部教师大会上指出,“治理能力提升年”就是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充分借鉴兄弟高校成功经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对制约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突出问题的靶向治理,让我们一流大学建设的底盘更稳、效率更快、质量更高。本次大会吹响了我校推进治理能力提升的号角,为学校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升治理能力,是加速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校第十六次党代会明确了南航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何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但就大学的要素而言,世界一流大学与其他大学无异,都包括学科、人才、资源、制度、文化等,这是所有大学的共性要素。而大学的个性、水平和声誉的差异,无非就是上述要素的品质高低、优劣所致。有学者将世界一流大学分为两个层次,分别称之为“技术层次”和“制度层次”。所谓“技术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指具有雄厚的学术实力,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而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同的大学。所谓“制度层次”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的输出者,更是办学理念、大学制度、治理模式的输出者和被效仿者,是世界大学前进方向的引领者。对于南航、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并非驻留于接近或达到技术层次一流大学的目标,更是要确立追求卓越的使命,不断学习、变革,努力在技术层面跻身一流,在制度层面迈向一流。  同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极具操作性的工作,需要根据办学目标的变化,调整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大学的竞争,也遵循同样的规律。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经费不足”的发展瓶颈。这一轮“双一流”建设,在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要着力解决“治理效能不高”的问题。大学内部治理的优劣将决定大学竞争的胜负。对于南航,也是如此。        从“211工程”建设以来,我们狠狠地补了历史欠账,学校的办学规模、资产价值翻了几番、甚至几十倍,已具备向一流大学进军的资源基础。和世界一流大学,包括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我们的硬件条件差距正逐步缩小,局部甚至领先,而最大的差距,则是包括大学治理在内的软实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面临的最主要的发展矛盾,已从竞争力提升与资源窘迫的矛盾,向竞争力提升与内部治理效能较为落后的矛盾转化。如果不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以办学目标为牵引、相匹配的改革,我们则无法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甚至业已形成的资源优势也会因为治理效能的低下而削减。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起点上,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好学校内部治理效能的问题,以更加扎实的底部承重,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稳致远。        提升治理能力,聚焦于哪些着力点?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纵向层面要推进“院为实体”改革,加快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实现“责权利相统一、人财事相配套”授权,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横向层面要推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共治,切实发挥学术组织对于学校重大学术性事务的决策、审议、评价、咨询权。要加快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要构建巩固强化特色学科、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完善以学科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加快构建鼓励教师在不同轨道上追求卓越的分类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引导教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类培养、给予学生充分选择权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快南航文化建设,更好构筑南航精神、南航价值、南航力量等等。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终要落实到制度上。要构建前瞻性、协同性、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制度的“废改立”,要把中央和上级的最新精神“加进来”,把学校办学目标“树起来”,把师生的要求和愿望“融进来”,使“一个中心,五路并举”战略布局和“育人为本,学术兴校,特色发展”办学理念得以在制度层面具体展开。        提升治理能力,我们该如何做?“人”是决定治理效能最核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现代化的问题上特别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每一位干部、每一位管理者,都要自觉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加快治理理念的转变。学校的治理改革,除了改体制、改机制,改制度,还必须改思想、改观念,解决思想破题的问题,干部和教师要增强改革认同、积极改革作为,切忌“只摸石头不过河”、“推一推、动一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对改革的自觉意识越强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就越顺利,学校整体治理效能的提升就越快。其次要加强学习调研,推动工作创新。推进治理现代化,考验着大学管理者的勇气、担当和智慧。在学校改革问题上,除了存在“心存畏惧不敢改”“心存私利不愿改”心态以外,还有一种是“心中茫然不会改”。解决“本领恐慌”问题的法宝,就是要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通过学习推动工作创新,要按照苗圩部长要求的那样:“养成坚持学习、深入调研的好习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把调查研究当作基本功,把调查研究贯穿做出决策、推动工作、解决难题的全过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高政策质量,避免政策失误。”各级干部要践行好这样的要求,努力成为敢为、善治,能够担当现代大学治校重任的管理者。        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是南航发展的内生力量和持久要素,把2020年确定为“治理能力提升年”,并不意味着仅仅是2020年我们需要提升学校的治理效能,治理能力的提升将贯穿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全过程,2020年是南航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再出发的新起点。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带领下,共建、共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将治理能力提升不断转化为学校发展新动能,加速创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

我校在江苏省五四表彰中荣获多项荣誉

摘要:       本报讯  近日,共青团江苏省委发布《关于表彰“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的决定”》,我校多个集体和个人获表彰。其中,机电学院团委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能源与动力学院驭风排气系统纵向团支部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016101团支部的团支书梅旭鹏荣获“江苏省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民航/飞行学院2016级本科生丁文浩、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顾婉菁荣获“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校团委副书记董羽荣获“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我校团委在每一个集体和个人奖项上均有斩获。      全省“两红两优”表彰是团省委授予全省广大团员、团干部和各级团组织的荣誉和褒奖。此次,我校两个集体、四位个人荣获表彰,是团省委对我校团组织、团员青年和团干部的高度鼓励与充分肯定,将极大地激励我校团组织、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再接再厉、不辱使命。      近年来,学校团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统一部署,深化改革攻坚、全面从严治团,以江苏团省委提出的“建设青年身边的共青团”目标为指引,树立“与南航青年共成长”的宗旨,以思想引领为主线,牵引组织建设、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各项工作。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全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等荣誉百余项,2019年学校团委还获得了“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卢天健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

摘要:       本报讯3月30日,我校航空学院卢天健教授以其在生物组织热-力-电多场耦合理论及热疼痛、仿生工程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并远程完成受聘。       卢天健教授团队面向仿生及结构智能化发展需求,从微细观到宏观尺度揭示了仿生及生物含液多孔柔性材料内流速、孔拓扑等对其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解决了毛细尺度下固液界面形变影响其流动输运的理论及数值建模难题,建立了皮肤、水凝胶和试纸等含液多孔柔性材料跨尺度热力电多场耦合理论。针对烧伤临床治疗植皮的需求,成功构建了具有微流道和感知功能的仿生皮肤,快速实现并加速了受损皮肤的修复;研制了基于微液滴的多孔检测芯片及快速检测设备,解决了检测设备的轻量化、低成本、超灵敏快速检测等难题,对航天员在轨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部分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均排名第一),被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评价为“Xin-Lu理论”及“罕见的”“考虑孔隙构型”的“开拓性工作”。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是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领域著名的非盈利学术组织。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每年经过国际同行保密提名与严格评选产生,目前全球约有1500名。作为AIMBE中坚力量,当选者代表着在医学与生物工程界取得杰出成就(Top 2%)的学者和工程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890次访问,全刊已有7565604次访问